毗婆尸佛在初成佛時,大部在修”安隱觀”及”出離觀”所謂的”安隱觀”就是:能夠讓修行者心得安隱的觀修法門;而”出離觀”主要是修十二因緣毗婆尸佛又在閑靜的地方,靜靜的思惟:“我現在已經證得了無上的法門,那是多麼的深奧微妙阿!這是很難得解見知見的。這種妙法只有智者才能夠見悟的,不是一般凡夫可以做到。這些由眾生忍受而安住異端的理,法,受及學,都依者各自異端的見解而各自安住學習。所以這種深奧的的因緣,恐怕是無法理解。而這種”愛”盡而涅槃(往生善趣),更是倍加的難懂。我如果為這些人說這樣的法,他們必然無法理解,且反而會讓他們生出更多的困擾”。如來升起這個念頭後,便靜默不再為眾生說法。那個時候,梵天王知道毗婆尸佛的念頭,就想著:”感念世間如此的敗壤,真是可悲阿。毗婆尸佛可以證得如此深奧的妙法,但卻不想說。”於是以很快的速度(原文:如力士屈伸手臂這麼短的時間),從梵天宮忽然降臨佛前。以頭面向佛足頂禮(五體投地大禮)。然後退下,停留在旁邊。這時梵天王右膝跪地,合掌對佛說:“希望世尊可以說法! 現今的眾生塵垢還是微薄,根器還是非常敏捷、聰明,有恭敬之心,比較容易開化,他們害怕後世會有無可救藥的罪障,可以滅除惡法,出生於善道。”毗婆尸佛告訴梵王:”就是,如同祢所言的。但是我在這裏俓自念想著:我所證得的法這樣的深奧微妙,若是為眾生說這些法,他們必會無法理解其中的意議,更加會觸動他們的困擾。所以,我才會默默的不想說這些法。我從無數的阿僧祗劫(一個阿僧祗劫等於成、住、壞、空四大劫)努力不懈的修這種無上的法,今天才獲得這種難得之法,若是為這些充滿婬欲、恚念、痴念的眾生說這些法,必然無法受用,徒勞無功。這些深奧的法理,和現在的世道是相反的,眾生都已經沾染了惡欲,被愚痴所掩蓋,無法信受理解。梵王!我所觀到的是如此,所以才會沉默不願意說這法。”這個時候,梵天王重新再勸請再三:”世尊!如果不說法的話,現今世間就會更加敗壞,真的很可憐。希望世尊可以在適當的時間來為眾生講法。不要使眾生再次墜落惡道。”這時,毗婆尸佛受到梵王再三的勸請,就以佛眼觀視世間,看到眾生確實塵垢有厚有薄,根器也有利有鈍,教說時也有難有易。容易受教的眾生害怕後世所造的罪業,可以滅惡法,出生於善道.就好像是優鉢羅花(即睡蓮)、鉢頭摩華(紅蓮花)、鳩勿頭華(白睡蓮花)、分陀利華(即白蓮花),也許開始是出於污泥還沒到達水面,或者已經和水面平行的,或者已經出了水面而還沒有開花的,可是它們都不會被水所污染,一樣會開放。世間的眾生,也應當是如此。這個時候,世尊對梵王說:”我哀憐眾生,今日就開一門甘露法門(甘露法門就是通往涅槃的八正道,依照八正道來修持身口意三業,便能遠離三毒熱惱,得到解脫清涼。),這個法門深奧微妙,很難去信解了知,我今日為信受這個法門的眾生說法,但是不為會可能產生觸擾的眾生說。”這個時候,梵王知道佛已經接受了請求,歡喜雀躍,於是遶佛三匝(旋繞三匝者也表敬三尊:佛、法、僧。亦念滅三毒:貪、嗔、癡。),對佛行大禮之後,即突然消失不見。梵王走後不久,佛自靜思量道:”我今天應該先為誰說法呢?” 後來又自語道:”對!應該回槃頭城內,先為王子提舍,大臣騫茶說甘露法門。”於是佛瞬間於道樹消失,來到了槃頭城中槃頭王的鹿野苑中,在座上就坐。佛告訴守苑的人說:”你可以入城中,對王子提舍及大臣騫茶說:想知佛的法嗎? 毗婆尸佛現在在鹿野苑中,想見你們,現在正是時候了。” 這個時候,這個守苑人接受了離開,到王子及大臣的住所,傳達佛的信息。兩人聽到了,立即到毗婆尸佛座前,對佛行大禮,然後退下,停留在旁邊。佛開始為他們說法,講說顯示善惡、教導捨惡從善、令修善因,讓他見到佛法的利益功德、隨他所做讚歎,令他歡喜。(原經文:示教利喜)、施論(菩薩道必修布施)、戒論(菩薩道必修持戒)、生天之論(修十善生欲界天之理論)、欲惡不淨(欲愛的境界是不清淨的,不究竟的,只有認清欲愛的禍患,確定「欲為不淨」,才能夠真的出離。)、上漏為患(意思是就算能夠離欲發起四禪八定,升到色界天、無色界天,那也還是”上漏為患”離欲的重要),並且讚嘆”出離”是最深奧妙、殊勝清靜的。這個時候,世尊見這兩人心意隨順不澀,歡喜信授,是有那個潛質授受正法的。於是,佛立刻為他們說了”苦聖諦”,為他們分析開解,並分別宣說解釋了”苦集聖諦”、”苦滅聖諦”、”苦出要諦”等正法。**苦聖諦(Dukkha(苦諦):一切生存是苦。生活中當然有苦有樂,但使人難以忍受的是諸行無常。生、老、病是眾生所必經的,「我」由五種物質與精神(五蘊)合組而成,只是短暫而偶然的產物,沒有持久、常住、永恆的東西。佛陀總結出人生的八大痛苦(「八苦法」):生、老、病、死、愛別離、怨憎會、求不得、五蘊熾盛。世間有情悉皆是苦,有漏皆苦,即所謂「苦諦」。****苦集聖諦(集諦):說明業與煩惱是苦的根源。我們要知道病苦的原因,將之斷除。這是世間的因果,也是生死的流轉,但是它指出我們生死流轉的原因。**苦滅聖諦(苦諦):說明解脫與證果。眾生無時無刻不在病苦中,我們要知道沒病苦的快樂是怎樣的?要認識怎樣的人是沒有病苦的?要證知怎樣才是沒有病?這是指出世間的果,就是解脫、清淨的境界--涅槃。**苦出聖諦(道諦):說明離苦的道路。我們要知道修道的方法有如良藥,應該修學。這是指出世間的因,我們應該學習、掌握一些修道的方法,努力不懈地修行,最後就可解脫生死。這時,王子提舍及大臣騫立刻在座位上遠離了見惑,證得了正見的”法眼淨”的初果,像是一塊潔淨的布,很容易就染上了顏色一樣。在這同時,地神立即宣揚著:”毗婆尸佛在槃頭城鹿野苑裏轉無上的法輪(**以演說佛法譬喻成「轉法輪」,佛法如同運載眾生從茫茫苦海到解脫彼岸的交通工具;說法,就如轉動這種交通工具的輪子,使得登上這種交通工具的眾生,離生死苦,得解脫樂。**),這個是所有沙門、婆羅門、天人、魔、梵天及其他世間之人所無法轉的”。這個聲音如此的展轉響澈了四天王天、一直到化自在天、在很快的時間,已經傳到了梵天。這時,王子提舍及大臣騫茶,見正法得了果,真真實實沒有虛假,立即向毗婆尸佛說:”我們希望在如來的正法之中清淨修行!” 佛說:”很好! 比丘,我的法清淨而自在,好好的修行可以斷除苦際。”這時,兩人則得到佛的受戒,受戒沒多久,如來又用三件事來示現:一是神足(即四神足),二是觀他心(即他心通),三是教誡(遮止,開許,諫誨,呵擯,慶慰),於是證得了”無漏法”(為不會漏失功德法財,是與解脫相應的法)、”心解脫法”(於世間憂、悲、惱、苦徹底解脫)及生死無疑的智慧。就在這個時候,槃頭裏的眾多人民,聽到了王子及大臣兩人出家學道,穿袈裟持鉢,清淨修持,都相互的說著:”這個法必定是真真切切的,才能使得他們捨棄世上這麼高的榮華富貴。”之後,城裏面有八萬四千人都前往了鹿野苑中,毗婆尸佛的住所,對佛行大禮,然後退下,停留在旁邊。佛一一的為這八萬四千眾說法。宣說佛教化的本願及修習佛法的功德利益:”施論”(布施)、”戒論”(持戒)、”生天”、”欲惡不淨”、”上漏為患”等法,並且讚嘆出離之法是最微妙而且清淨的第一大法。這個時候,世尊看到大眾心意隨順不澀,歡喜信授,是有那個潛質授受正法的,就為大眾宣說”苦聖諦”之法,一一的解說解開示,並分別宣說了”苦集聖諦”、”苦滅聖諦”、”苦出要諦”等法。這時,八萬四千人立刻在座上遠離了見惑,證得了正見的”法眼淨”初果,像是一塊潔淨的布,很容易就染上了顏色一樣,見正法得了果,真真實實沒有虛假,立即向毗婆尸佛說:”我們希望在如來的正法之中清淨修行!” 佛說:”很好! 比丘,我的法清淨而自在,好好的修行可以斷除苦際。” 這時,八萬四千眾則得到佛的受戒,受戒沒多久,如來又用三事來示現:一是神足(即四神足),二是觀他心(即他心通),三是教誡(遮止,開許,諫誨,呵擯,慶慰),於是證得了”無漏法”(為不會漏失功德法財,是與解脫相應的法)、”心解脫法”(於世間憂、悲、惱、苦徹底解脫)及生死無疑的智慧。另有八萬四千眾,聽到毗婆尸佛在槃頭城鹿野苑裏轉無上的法輪,立即至槃頭城毗婆尸佛的住所,行大禮,然後退下,停留在旁邊。這時,佛為這八萬四千眾,如之前一樣的說法。現槃頭城已有十六萬八千位大比丘。提舍比丘及騫茶比丘在大眾中上升到了虛空,身上現出了水火,現出了神通變化,為大眾宣說佛的微妙大法。這時如來念想:”現在城裏面有十六萬八千位大比丘,應該讓他們遊行四處,讓此兩人無所不在示現有生。六年之後,再回來城內為他們說”具足戒”(成為出家眾後,成為比丘或比丘尼時所應接受與遵行的戒律)”。首陀會天得知了佛的心意,傾刻間從天界到佛前,行大禮,然後退下,停留在旁邊。很快的首陀會天向佛說:”是的,世尊,這槃頭城現在有這麼多的比丘眾,應該讓他們分散到各處遊行,六年之後,回到城來,為他們宣說具足戒。我當會擁護他們,讓他們得到安穩,不會為外道天魔及牛鬼蛇神趁機侵擾他們(原文:令無伺求得其便者)”。如來聽到首天會天的話語,就答應了。首陀會天見到佛許可了,就對佛行大禮,突然消失,回到天上去。不久後,佛告訴比丘們說:”現在城內比丘為數眾多,應該分散到各處遊行教化人民,六年之後,回到城來集合,我為你們說戒。” 這時,眾比丘受到佛的教誨,紛紛持著衣鉢,向佛頂禮而去。在一年之後,首陀會天告訴比丘們:”你們遊行已經過了一年,還有五年,你們應該知道六年一到,要回城裏聽佛說戒了。”就過樣到了第六年,首陀會天又對比丘們說:”六年已經滿期了,該回城裏聽佛說戒了。”這時眾比丘聽到了首陀會天的話,立即整理衣鉢,返回槃頭城,到鹿野苑毗婆尸佛住所,對佛行大禮,然後退下,停留在旁邊。此時如來在眾人的眼前,上升到虛空中,互交二足,結跏安坐,為眾比丘講說戒經:忍辱為第一要。最重要的是”涅槃”,不要以把頭髮剃了、鬍鬚剃了,然後穿上袈裟來出家,就稱為沙門,也不能講錯誤的法來誤導眾生。(原文:不以除鬚髮害他為沙門)。首陀會天這時來到佛不遠處,說了一段偈:如來大智, 微妙獨尊,止觀具足, 成最正覺。愍群生故, 在世成道,以四真諦, 為聲聞說。苦與苦因, 滅苦之諦,賢聖八道, 到安隱處。毘婆尸佛, 出現于世,在大眾中, 如日光曜。說完後,即忽然消失不見。毗婆尸佛成佛及教化眾生的故事,取材於<長阿含經第一分初大本經第一>。由於經的本身是文言文,對於現代人來說,要讀懂且讀通這些經,的確是一件有難度的事情,更不用說要解釋其中的生硬字。但是,凡事就是要有那麼一點堅持。就好像我們現代修法一樣,要花一些時間來靜坐持咒念經,都得要放棄一些平常的好娛時間。但是,我們現今的修行的模式,已經不若古代的人們。畢竟時空背景不同了,大部份的人都為了基本的生存而努力,要養家,要活口。可是我們平心靜氣來反思看看:看電視我們平常花了多少時間? 逛街購物我們平常要花多少時間? 上網爬文打遊戲要花多少的時間? 那麼試問:如果把所有的休閒時間,拿來修法,你願不願意? 再者,如果把一半的休閒時間拿來修法,你願不願意? 好吧,只要把三分之一,甚或四分之一、五分之一的休閒時間拿來修法,你願不願意? 咱們都說,修法修的是世間法,基本功的身語意,行走坐臥只要我們有一些專注力及領悟心,事實上就可以把基本的功夫拿到。修身-不殺生、不偷盜、不邪淫;做該做的事,不做不該做的事;修語(口)-不妄語、不兩舌、不惡口、不綺語,說該說的話,不說不該說的話;修意:不貪、不瞋、不癡、不慢,重於轉念的功夫,意念出來都是正念。事實上,從字意上看似不難,但是有人修了一輩子,還是一直在十惡業中造次。反過來,心念正直者,自然懂得如何調伏自己的心,自然可以降伏自我的心,一切由意生。反過來說,只要身語意在生活中漸次的修得圓滿,靜坐,持咒念經,自然會由自發的心念去做。關於佛教的歷史,至今也才兩千多年,但是佛教的教意,其所涵蓋的時空範圍,是無法用時間計算的,現在已知的佛經裏,就有91劫那麼久遠了。像十二因緣的這個法,也是從毗婆尸佛時代即有所記載。而更早之前呢? 那真是無窮盡,而且其本質一直都沒有因為時間的推演而有所變質。唯一會變的就是人類對法的領受程度。 讚嘆 過去七佛 讚嘆 本師釋迦牟尼佛 摯天 末學 合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