毗婆尸佛為過去七佛中的第一佛,緣生於九十一劫前。何為”劫”?在古印度婆羅門教所說的Kalpa,是一個極大時間單位,一劫相當於大梵天的1白晝,即43億2000萬年,所以毗婆尸佛的緣生於人類時間的3931億2000萬年前。在<長阿含經>的第一分初<大本經(大因緣經)>,由釋迦牟尼佛對僧眾所說的,即是毗婆尸佛的出生到成佛的殊勝過程。在過去九十一劫至佛陀出世的期間,共出世了七尊如來,即過去七佛。“過九十一劫, 有毘婆尸佛;次三十一劫, 有佛名尸棄;即於彼劫中, 毘舍如來出。今此賢劫中, 無數那維歲;有四大仙人, 愍眾生故出:拘樓孫、那含、 迦葉、釋迦文。”在過去的七佛出現的時期,人類的壽命各有不同。在毘婆尸佛的時期,人類的壽命為8萬4000歲;而在尸棄佛出現的時期,人類的壽命為7萬歲;毗舍佛出現的時期,人類的壽命來到了6萬歳;拘樓孫佛的時期,人類的壽命減到了5萬歲;拘那含的時期,人類的壽命來到了4萬歲;迦葉佛的時期的人類,則有2萬歲的壽命;一直到釋迦牟尼佛的時期,人類的壽命只剩下了100歲!!我們不妨思維一下,為什麼人類的壽命會在過去七佛陸續誔生的期間內,從8萬4千歲,直降至現在的100歲? 在《長阿含第四分世記經.世本緣品》中記載,人類的起源是來自於”光音天”。初期這些眾生都是”化生”出世,以”歡喜”為食,並且可以自由飛翔在地球的上空。但是後來為了好奇”地味”,起初是沾取一點淺嚐,覺得味道甘甜,後來就以手抄,手挖,愈吃愈多,久而久之身體愈來愈重,就下降為”人類”。其後種種的貪食,到了地球出現了粳米時,人類吃了就開始了性別的差異。進而發展出了行淫,偷盜…等等惡業。由光音天人下降為人的過程,我們不難理解,很多大惡,基本上都是從小貪慢慢的養大的。人類的壽命也隨著所造共業愈來愈大,而使得壽命愈來愈短。當時的毗婆尸菩薩憐恤眾生而由兜率天降生母胎,由母親的右脇進入。母親在生出毗婆尸菩薩時,並不是坐或臥,而是站立,右手扶著樹枝,專心不亂,毗婆尸菩薩即從母親的右脇(即右邊腋下肋骨)出生。菩薩從母胎落地後,即不用人扶持,行走了七步,遍觀四方,舉手指天說了一斷非常經典的話:“天上地上唯我獨尊,要度眾生生老病死”當然,由於菩薩出生於皇宮,父名槃頭;母名槃頭婆提,所治的城即叫槃頭婆提,自然是備受呵護。直到有一天,毗婆尸菩薩想要出去遊巡,就由侍著駕車到園林。這時在路上碰到了一位老人,這位老人頭髮花白,牙齒落光,滿臉皺紋,身形痀僂,手持柺扙,喘氣緩步而行。當時的太子-毗婆尸菩薩問侍者:”他是誰?”侍者回答:”他是老人.”太子又問:”什麼是老?為什麼會老?” 侍者又回答:”老人就是壽命將要盡了,剩下沒有多少年好活了。” 太子再問:”那我也會老了?” 侍者回答:” 是的,有生必有老,不分貴賤。” 太子聽了後,就失望不高興了,於是令侍者駕車回宮。然後靜默思維著:”原來老去,我也會經歷!!”毗婆尸菩薩的父親在菩薩回宮之後,就問侍者,”太子這次遊巡開心嗎?”侍者答:”不開心.”其父親問原因,侍者答:”因為在路上遇到了老人,所以不開心。” 這時槃頭王心裏想著,”當時太子出世後,讓相命師相過命,說太子具足三十二相,若是治理國家,定成為轉輪聖王;若是出家,必成正覺,這次太子出遊不開心,那不是會如相命所說的嗎?”於是槃頭王就將太子安置於深宮,設了各種不同的娛樂,並嚴選宮女來取悅太子,希望可以阻止太子出家。過了一些時日後,時為太子的毗婆尸菩薩又再度出遊,而在出遊的半途遇到了一名病人。這個病人身材瘦小,肚子漲大,面容黧黑,倒臥於糞穢之中,沒有家人的照顧關注,看起來非常痛苦,也說不出話來。太子就問侍者:”他是誰?” 侍者回答:”他是病人。” 太子又問:”什麼是病?” 侍者回答:”病就是身體各種的苦痛逼身,生死難測,所以叫做病。” 太子又問:”我是否也一樣,難以免除這種病痛嗎?” 侍者回答:”是的,生者就會有病,不分貴賤。”於是太子又再次失望不開心,就打道回宮去。太子回宮後,槃頭王問侍者:”太子這次出遊開心嗎?” 侍者回答:”不開心。”王又問:”為什麼?” 侍者回答:”因為在路上遇上了病者,所以不開心。” 這時槃頭王心裏想著,”當時太子出世後,讓相命師相過命,說太子具足三十二相,若是治理國家,定成為轉輪聖王;若是出家,必成正覺,這次太子出遊不開心,那不是會如相命所說的嗎?”於是槃頭王就又將太子安置於深宮,設了各種不同的娛樂,並嚴選宮女來取悅太子,希望可以阻止太子出家。又有一次,太子又命令侍者駕車遊巡,在路中遇上了送葬的隊伍,家屬宗親悲傷哀號,送死者出城。太子問:”這是什麼人?” 侍者回答:”那是死人。” 太子又問:”為何會死?” 侍者回答:”死就是盡,人的壽命終了,身體諸根都敗壞了,生死兩別,所以叫做死。” 太子又問侍者:”那我是不是也會如此,逃不過死?” 侍者回答:”是的,有生就會有死,沒有分貴賤”於是太子又失望不開心了。就叫侍者將車駕回宮,太子靜自思維:”原來死苦,我也會經歷阿”太子回宮後,這次槃頭王問侍者:”太子這次出遊開心嗎?” 侍者回答:”不開心。”王又問:”為什麼?”侍者回答:”在路上遇上了死人。”這時槃頭王心裏又想著,”當時太子出世後,讓相命師相過命,說太子具足三十二相,若是治理國家,定成為轉輪聖王;若是出家,必成正覺,這次太子出遊不開心,那不是會如相命所說的嗎?”於是槃頭王就再增加更多不同的娛樂來取悅太子,希望可以阻止太子出家。又過了一段時間,太子又命令侍者駕車出遊,這次在路上遇上了一位”沙門”(比丘),沙門穿著迦逤,手裏持著鉢,視地而行。太子問侍者:”他是誰?”侍者回答:”他是沙門。”太子又問:”何謂沙門?”侍者回答:”沙門就是捨去人間的愛欲,出家修習正道,護攝六根,不沾染外欲,以慈心來善護一切,遇到苦難而不為苦,遇到樂世也不是過於欣喜,能夠忍人所不能忍,所以我們叫他沙門。”太子說道:”太好太殊勝了,這條路才能真正永遠遠離塵垢,最微妙清靜,才是最真切的路!!”於是太子命令侍者迴車到沙門的面前。太子問那位沙門:”先生落髮刮鬍,穿法服托鉢,所求的是什麼?”沙門回答:” 出家者,就是為了要調伏內心,永遠離開塵垢,進而以慈心來教化眾生,沒有什麼困難可以影響我,以正道為是途”太子說道:”太好了,這才是最真切的路!”於是太子找來了侍者,說:”把我身上的寶衣以及寶車,還回去給大王,我在這馬上就剃除我的頭髮和鬍鬚,穿三法衣(即裙子、袈裟和法衣)出家修行去!我之所以會這麼做,是因為想要調伏我自己的內心,捨棄塵世間的煩惱,以求道法。”於是侍者就駕著太子的車,帶著太子的寶衣,回宮將它們還給了槃頭王。太子從此以後就剃除頭髮和鬍鬚,穿三法衣,開始修道法。太子(即毗婆尸菩薩)看到了老人,病人,感受到了人在世間苦惱;又見到了死人,對世間的眷戀也隨之幻滅;最後遇見了沙門,恍然大悟,下寶車時,還是一邊走一邊將身上的衣著脫去還去,這是真心要出家,這是真正的出離。這個時候,槃頭國的人民聽到了太子出家的消息,都紛紛傳言:”這條路一定是真切的,太子都可以捨棄榮華富貴,放棄這一切了!”就在這個時期,國中有八萬四千人前往太子處,求為太子,出家修行。於是太子也接受了這些求道出家的國民,跟著他們四處的遊行,不斷的教育所到的眾生,從這一村到那一村;從這一國到那一國,所到之處,無不受到恭敬供養的。但是毗婆尸菩薩開始反思:”我和眾生,遊行了每一個國家,所到之處的人間都是喧鬧混亂的,這個並不是我想要的,我什麼時候才遠離群眾,求得清淨的處所,讓我求真正的正道,追尋內心真正的志向,在清淨的地方專精的修行呢?” 又想:”眾生多麼可憐阿,經常處於暗處,身體危險脆弱,為生,老,病,死所苦,眾苦集身,這裏死了,那裏生;生又死,死又生,這種苦不斷的輪轉。我要何時才能了悟生死病死苦的這些道理呢?”菩薩又思維:”生死是從何而來的呢? 中間是有什麼因緣呢?”於是菩薩用他的智慧靜心觀察:”生”到”老死”,所以”生”是”老死”的因緣“生”是從”有”而起,所以”有”是”生”的因緣“有”是從”取”而起,所以”取”是”有”的因緣“取”是從”愛”而起,所以”愛”是”取”的因緣“愛”是從”受”而起,所以”受”是”愛”的因緣“受”是從”觸”而起,所以”觸”是”受”的因緣“觸”是從”六入”而起,所以”六入”是觸的因緣(六入:即眼耳鼻舌身意之六根,又色聲香味觸法之六境)“六入”從”名色”而起,所以”名色”是”六入”的因緣(名色:概括一切精神與物質之總稱)“名色”從”識”而起,所以”識”是”名色”的因緣(識:指人的意識、分別能力)“識”從”行”而起,所以”行”是”識”的因緣“行”從”痴”而起,所以”痴”是”行”的因緣當眾苦集陰(蘊)時即生智、生眼、生覺、生明、生通、生慧、生證。於是菩薩又反覆的思維:”如何的”無”可以讓”老死”無;如何的”滅”可以讓”老死”滅呢?”於是再以知慧來觀察原由:沒有“生”,就沒有”死”;”生”滅了,”死”也就滅了沒有“有”,就沒有”生”;”有”滅了,”生”也就滅了沒有”取”,就沒有”有”;”取”滅了,”有”也就滅了沒有”愛”,就沒有”取”;”愛”滅了,”取”也就滅了沒有”受”,就沒有”愛”;”受”滅了,”愛”也就滅了沒有”觸”,就沒有”受”;”觸”滅了,”受”也就滅了沒有”六入”,就沒有”觸”;”六入”滅了,”觸”也就滅了沒有”名色”,就沒有”六入”;”名色”滅了,”六入”也就滅了沒有”識”,就沒有”名色”;”識”滅了,”名色”也就滅了沒有”行”,就沒有”識”;”行”滅了,”識”也就滅了沒有”痴”,就沒有”行”;”痴(無明)”滅了,”行”也就滅了換句話說:“痴”滅了所以”行滅;”行”滅了所以”識”滅;”識”滅了所以”色”滅;”色”滅了所以”六入”滅;”六入”滅了所以”觸”滅;”觸”滅了所以”受”滅;”受”滅了所以”愛”滅;”愛”滅了所以”取”滅;”取”滅了所以”有”滅;”有”滅了所以”生”滅;”生”滅了所以”老、憂、悲、苦惱”皆滅。菩薩思維著:”苦陰(指人身上的三苦及八苦)滅了後,就會生智(智慧)、生眼(對正法念的觀察力)、生覺(正覺)、生明(捨離無明)、生通、生慧、生證(證得法果)。這個時候,菩薩以順向及逆向觀十二因緣,就好像已經實際上的自我知見,如自己已經明心見性,所以就在座位上成就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(至高無上的平等的覺悟;即指佛教修行上的最高覺悟、最高涅槃境界;簡單的說:就是成佛)